-
索引號610300-116103000160042761/2025-00031
-
發布機構寶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成文日期2025-10-22 00:00:00
-
名稱寶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辦法》的通知
-
有效性有效文號寶規〔2025〕001-市政辦001
寶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辦法》的通知
寶政辦發〔2025〕20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辦法》已經2025年第19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以印發,請認真遵照執行。
寶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年10月22日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辦法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進一步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過程管理,提升高標準農田建管用水平,按照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見》精神,現制定本實施辦法。
一、嚴格建設標準,優化項目布局
(一)科學規劃項目。以“一平(田塊平整)、兩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產量、效益)”為目標,按照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要求,依托全省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一張圖”“一套數據”一體化管理平臺,國土空間“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及各縣區資源稟賦、耕作制度,統籌林、水、自然資源、路、電、訊等相關規劃,科學編制縣區建設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明確高標準農田建設時序、建設地點、投資標準和主要措施,做到一次規劃、分年實施。
(二)分區分類實施。堅持以水定田,統籌實施田塊整治工程、水源灌溉工程、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和田間道路工程,提高灌溉覆蓋率、農業用水效率、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農機通達率。川塬地區、大中型灌區重點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做好主干渠系和田間渠系的銜接,解決好“水邊旱”“水中旱”和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的問題。渭北黃土臺塬區要統籌水資源配置,重點加強田塊整治工程、水源配套工程、耕地地力提升和田間道路工程建設,在河道、溝道、水庫周邊實施小型水源工程,推廣滴灌、滲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灌溉技術,解決好土壤含水率低、農業用水效率不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和宜機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山地丘陵區要因地制宜配套水源設施,實施田塊整治工程、耕地地力提升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和農田防護工程,解決好農業用水效率不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宜機化水平不高和農田防洪防澇問題。
二、規范立項審批,做好項目儲備
(三)加強勘察設計。依法依規確定有資質的機構,會同鎮村干部、村民代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發改、財政、自然資源、水利、林業、交通等部門對項目建設區域實地測繪、踏勘設計,科學確定單體項目建設地點、規模和內容。將示范區(或成果案例落地)建設作為單體項目初設評審的必要內容,確保設計方案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項目初步設計須經縣級農業農村部門、鎮政府(街辦)、村集體經濟組織、群眾代表以及發改、財政、自然資源、水利、林業、交通等部門等相關方面會審同意,公示無異議后,方可進行立項申報。
(四)加強項目庫建設。建立市、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儲備庫,對入庫項目嚴格審核把關,將符合條件的項目應納盡納,未完成項目初步設計的不得入庫。市農業農村局要加強對縣級項目初步設計工作的指導,將符合條件的項目及時納入市級項目儲備庫,未入庫項目不得向省級立項申報。項目儲備庫實行動態管理,明確建設優先序,做到“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
三、強化全流程監管,嚴把工程質量
(五)加強招投標管理。市農業農村局成立專家評審組,開展項目實施方案實地評審,在達到設計要求、經專家組簽字認定和集體研究通過后,下達項目實施計劃和實施方案批復。項目實施縣區農業農村部門在寶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進行項目信息預披露,待實施方案市級批復下達后,開展招投標工作。高標準農田項目工程標段劃分原則上一縣一標段,難以實現的以鎮(街道)為單元劃分標段,避免標段劃分過小過散。嚴格執行招投標法規制度,按照投標條件和評標辦法實施,規范招投標工作流程,認真核實投標人違法違規失信行為記錄,杜絕無資質、掛靠資質、圍標串標、違法分包和轉包等行為,實行負面清單制度。
(六)落實法人責任。加強項目法人責任制落實,組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法人(項目管理辦公室或項目管理處),配齊配強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足額落實管理經費,健全內部管理和財務管理制度,明確職責分工。項目法人要通過招投標程序確定承擔項目測繪、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材料供應、評估評審、質量檢測等任務單位,依照法律法規或合同約定對質量負責。市縣農業農村部門和項目建設單位要強化全程監督指導,及時發現和解決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七)規范項目實施。項目施工單位嚴格按照項目實施計劃和實施方案規定的建設內容、建設標準、建設進度建立專業建設隊伍,配齊各類工程器械,加強各專業工種、工序施工管理,按圖施工、按期完工,嚴禁違規調整設計方案。要落實原材料和中間材料的送檢、自檢制度,嚴禁偷工減料、弄虛作假,對隱蔽工程嚴格過程監管,建立完整可追溯的施工紙質、影像資料等檔案,做到有據可查。
(八)嚴格項目監管。落實項目工程監理制,監理單位要嚴格項目施工監督管理,落實原材料和中間材料的送檢抽檢制度,規范填寫監理資料,定期報告工程施工進度、工程質量、安全生產和相關控制措施,做好監理發現問題整改和復驗工作。監理人員一般不得更換,確需更換的須經項目法人同意。項目法人要加強全程監管,嚴防監理流于形式,堅決杜絕監理單位與施工單位串通等現象。建立和完善市、縣(區)、鎮(街道)、村四級協同監管和田長、巡田網格員巡查監管模式,將依法監管和群眾監督有效結合,做到無死角全過程監管。
(九)規范變更程序。嚴格按照項目批復的實施方案和計劃執行,一般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按照“誰審批、誰變更”原則履行相關程序。項目建設地點需要調整變更的由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審核批復,單項工程(措施)金額變更超過10%、不足20%的由市級農業農村部門審核批復,超過20%的由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審核批復。未經批復變更的項目不予驗收,并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四、嚴格竣工驗收,強化建后管護
(十)嚴格驗收程序。項目驗收實行縣級初驗、市級驗收、省級抽驗,做到誰驗收、誰簽字、誰負責。項目建成后,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組織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質量檢測公司和相關部門,聘請專家成立驗收組開展項目縣級初驗,運用無人機航拍、衛星遙感等手段,全面核查項目建設面積、建設內容完成、工程質量、資金到位和使用、管理制度等,按時辦理資產交付手續,將補充耕地一次性建成高標準農田納入驗收范圍。市級由農業農村、發改、財政等部門和專家成立驗收組,對項目進行實地驗收,發現質量問題現場指出并督促整改,待完成問題整改并現場復核后,調查群眾滿意度,出具市級驗收合格意見,確保項目高質量交付。
(十一)規范上圖入庫。項目竣工驗收通過后,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組織設計公司和管理人員,參考國土“三調”數據,運用無人機航拍、衛星遙感成果,規范、準確填報項目基礎信息,加強項目檔案管理,及時上圖入庫,確保項目圖斑精準無誤。市農業農村局要做好竣工驗收項目的復核,確保上圖入庫信息真實準確。嚴格按照檔案管理相關要求管理,具備條件的縣區可推行電子化管理。
(十二)嚴把用途管控。發揮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一體化管理平臺作用,健全問題“發現預警、制止查處、整改恢復”常態化管控機制,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嚴禁擅自占用,防止“非糧化”。要持續跟蹤監測耕地質量變化情況,加強高標準農田后續培肥,穩定提升地力。中央、省級、市級重大項目確需占用的,要落實補劃要求并鎖定地塊,項目獲批后,責任主體要在規定時限內對鎖定地塊進行補建,確保縣域內高標準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十三)加強后續管護。縣區人民政府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負總責,要制定符合實際的管護辦法。項目竣工驗收通過后,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由項目管理單位與鎮村進行資產移交,簽訂項目管護協議,并指導鎮村組建管護隊伍,落實村集體經濟組織、受益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專業管護機構、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管護責任。要足額落實管護經費,在省市縣配套管護經費的基礎上,縣級可在地方建設資金中,按照不超過當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政府總投入1.5%的比例提取管護資金。鼓勵縣區結合實際,出臺以村民為主的項目管護方式。要建立健全日常管護、專項維護和督導檢查相結合的管護機制,農業農村、水利、林業、電力等部門與鎮村做好灌溉與排水、農田林網、輸配電等工程管護銜接,農業農村、發改、財政等主管單位采取定期督導與不定期抽查方式,對項目運行管護情況進行監督,對管護不到位、設施損壞以及不及時修復等行為進行糾治,確保工程設施持久發揮效益。
五、健全工作機制,提升建設成效
(十四)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市級統籌、縣區落實、群眾參與”責任制,健全“政府統一領導,農業農村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市、縣(區)政府要建立項目建設推進機制,主要負責同志負第一責任人責任,分管負責同志具體負責,相關部門定期會商研判,分享資源數據,協調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市級成立以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市紀委監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等13個部門(單位)分管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寶雞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專班,形成綜合管控合力。各縣區要組建縣級工作專班,落實專責單位,固化技術力量,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十五)堅持群眾參與。把群眾參與貫穿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全流程,在項目立項規劃、初步設計和實施方案評審過程中,要組織項目區受益群眾代表、鎮村干部現場踏勘,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以需求為導向優化設計,確保項目建設符合項目區實際和群眾生產需求。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堅持項目建設任務、時間進度、建設目標“三公示”,在項目建設區域設立公示牌,對建設內容、投資規模、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檢測單位進行公示,并公布監督舉報電話,接受群眾監督。要邀請鎮村組干部及群眾代表成立村民工程監督小組,全程參與工程建設監督,對施工材料、工序流程、隱蔽工程等重點部位、關鍵環節嚴格把關,確保工程質量合格達標。在項目驗收過程中,邀請村監委會、村民小組長、項目區受益農戶代表等全程參與,廣泛征求群眾對項目建設和管護情況意見,并將群眾滿意度作為項目驗收通過的重要依據,確保項目建一個、成一個。
(十六)拓寬投入渠道。落實投入責任,在中省配套基礎上,市縣要積極保障財政補助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引導金融、社會資本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要強化資金使用監管,落實國庫集中支付規定,加快資金執行進度,防止出現以撥代支、套取截留、擠占挪用等問題,嚴肅查處違規違紀行為。結轉結余資金按有關規定執行,鼓勵將財政評審、招投標、決算審計等環節審減資金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
(十七)強化績效管理。建立當年建設成效與次年任務掛鉤機制,對建設成效好的予以鼓勵支持。做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對高標準農田的評價。對前期工作、建設任務質量、資金投入支出、竣工驗收上圖、建后管護利用和制度建設等進行綜合評價,對成效突出的采取適當形式予以獎勵,對未完成任務、資金支付慢、抽查問題多、整改不到位、群眾意見大的進行約談。
各縣區、各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宣傳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主動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提高群眾參與度和知曉率。積極主動做好輿情應對和處置工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