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索引號:610300-116103000160042761/2024-04824
發布機構:寶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成文日期:2024-11-25 00:00:00
名??稱:寶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寶雞市工業園區建設指引的通知
有 效 性:有效 文??號:寶政辦發〔2024〕44號

寶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寶雞市工業園區建設指引的通知

發布時間: 2024-11-25 09:30:00

解讀地址:《寶雞市工業園區建設指引》解讀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關工作部門、直屬機構:

《寶雞市工業園區建設指引》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

?

?寶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11月25日

?

?

寶雞市工業園區建設指引

?

為加快推進工業園區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功能配套,加強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提高項目落地效率和企業服務保障水平,增強產業集聚度、安全性和競爭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新質生產力,特制定本指引。

?

1.規劃布局

?

1.1?園區應當根據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相關產業規劃,編制或適時修編工業園區總體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

1.2?編制園區總體發展規劃,應當綜合考慮本地區經濟發展現狀、資源和環境條件、產業基礎和特點,科學確定園區戰略目標、產業發展、空間布局、生態保護等內容,實行多規合一。統籌規劃生產、生活、生態等各類功能分區,促進產業發展、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推進產城融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

1.3?園區產業發展規劃應明確園區主導產業,原則上每個園區主導產業不超過3個,避免園區同質化和低水平惡性競爭。聚焦園區主導產業,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集群協作配套,編制產業鏈全景圖、技術發展路線圖,著力打造龍頭帶動、上下游集聚、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體系。

1.4?園區總體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應當與轄區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土保持、林地保護利用、安全生產等相關規劃相協調。

1.5?園區規劃經批準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和調整。確需變更或者調整的,按照原編制和審批程序辦理。

1.6 因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調整修改或者國家重點項目建設等原因,需按程序向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申請調整區域位置。

1.7 推進園區整合提升,按照“一縣一區、一區多園”原則,完成省級或省級以上開發區實質性整合各類“小而散”的工業集中區,實行統一管理。

?

2.產業發展

?

2.1 園區應通過優化園區功能、完善產業鏈供應鏈、提升關鍵技術水平、促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結合等措施,以產業鏈為紐帶,促進產業要素集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搶灘布局未來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發展韌性,推動企業梯度培育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打造特色鮮明、體系完善、協同緊密、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

2.2 園區應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控制等環節,積極創建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推動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躍升。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推動節能環保材料和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開展節能改造和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引導園區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2.3 鼓勵園區內企業與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等加強技術創新合作,協同推進創新關鍵技術攻關。組織建設或對接面向行業的共性技術研發與測試平臺,滿足企業對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應用及公共設施共享的需求,推進實驗設備、檢驗檢測設備共享應用。積極引進和發展眾創空間、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和研發中心等,建立完善的產業孵化服務體系。

?

3.土地利用

?

3.1 園區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應嚴格執行自然資源部《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必須同時符合容積率、建筑系數、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所占比重3項控制指標。

?

?

序號

行業名稱

容積率控制值

建筑系數控制值

1

農副食品加工業

≥1.0

≥40%

2

食品制造業

≥1.0

≥40%

3

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

≥1.0

≥40%

4

煙草制品業

≥1.0

≥40%

5

紡織業

≥0.9

≥40%

6

紡織服裝、服飾業

≥1.1

≥40%

7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

≥1.1

≥40%

8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

≥0.9

≥40%

9

家具制造業

≥0.9

≥40%

10

造紙和紙制品業

≥0.8

≥40%

11

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

≥0.9

≥40%

12

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

≥1.1

≥40%

13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

≥0.5

≥30%

14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0.6

≥30%

15

醫藥制造業

≥0.8

≥40%

16

化學纖維制造業

≥0.8

≥40%

17

橡膠和塑料制品業

≥0.9

≥40%

18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0.8

≥40%

19

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0.6

≥30%

20

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0.6

≥30%

21

金屬制品業

≥0.8

≥40%

22

通用設備制造業

≥0.8

≥40%

23

專用設備制造業

≥0.8

≥40%

24

汽車制造業

≥0.8

≥40%

25

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

≥0.8

≥40%

26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0.8

≥40%

27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1.1

≥40%

28

儀器儀表制造業

≥1.1

≥40%

29

其他制造業

≥0.8

≥40%

30

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

≥0.8

≥40%

31

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0.8

≥40%

容積率、建筑系數指標控制值

?

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所占比重指標控制值

項目類型

總體要求

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所占比重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制造業,以及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制造業對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

????工業園區、工業項目集聚區要合理規劃工業生產必需的商業服務業、科研、倉儲、租賃住房、公用設施等用地,促進復合利用、職住平衡,發揮整體利用效益。

????嚴禁在工業項目用地范圍內建造成套住宅、專家樓、賓館、招待所和培訓中心等非生產性配套設施。

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面積工業項目總用地面積的7%,且建筑面積工業項目總面積的15%。

工業生產必需的研發、設計、檢測、中試設施,可在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之外計算,且建筑面積工業項目總建筑面積的15%,并要符合相關工業建筑設計規范要求。

?

?

3.2 園區要積極推進“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按照相關規定要求,科學合理提出固定資產投資強度、土地產出率、土地稅收的控制值,固定資產投資強度推薦值參考下表。

?

固定資產投資強度指標推薦值

單位∶萬元/公頃

序號

行業名稱

推薦值

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項目

制造業項目

渭濱區、金臺區(第九等)

陳倉區、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鳳縣、太白縣(第十四等)

隴縣、千陽縣、麟游縣(第十五等)

1

農副食品加工業

≥1700

≥750

≥500

在工業項目基礎上按照對應的行業整體上浮5%至10%。

2

食品制造業

≥1700

≥790

≥500

3

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

≥1700

≥750

≥500

4

煙草制品業

≥2460

≥650

≥500

5

紡織業

≥2140

≥820

≥500

6

紡織服裝、服飾業

≥2140

≥700

≥500

7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

≥1700

≥680

≥500

8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

≥1220

≥630

≥500

9

家具制造業

≥1700

≥640

≥500

10

造紙和紙制品業

≥1700

≥790

≥500

11

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

≥2460

≥860

≥500

12

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

≥2140

≥700

≥500

13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

≥2460

≥900

≥500

14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2460

≥820

≥500

15

醫藥制造業

≥3360

≥1300

≥500

16

化學纖維制造業

≥3640

≥1300

≥500

17

橡膠和塑料制品業

≥2140

≥1250

≥500

18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1220

≥810

≥500

19

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3360

≥1170

≥500

20

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3360

≥940

≥500

21

金屬制品業

≥2460

≥1080

≥500

22

通用設備制造業

≥3360

≥1130

≥500

23

專用設備制造業

≥3360

≥1230

≥500

24

汽車制造業

≥3640

≥1230

≥500

25

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

≥3640

≥2050

≥500

26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3640

≥1600

≥500

27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3670

≥1420

≥500

28

儀器儀表制造業

≥3360

≥1870

≥500

29

其他制造業

≥1700

≥610

≥500

30

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

≥1700

≥610

≥500

31

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1700

≥610

≥500

注:土地等別依據《城鎮土地分等定級規程》(GB/T18507)劃分的城鎮土地等別執行。?

3.3 園區要根據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安排綠化用地,工業項目用地內部一般不得安排非安全生產必需的綠地,嚴禁建設脫離工業生產需要的花園式工廠。

3.4 園區應按照相關規范、標準,建設多層廠房和進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合理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積率。

3.5 園區應嚴格執行土地出讓制度和用地標準,新增工業用地面積原則上不少于園區新增建設用地的60%。工業園區原則上嚴禁進行商業性房地產開發。園區應建立低效產業用地調查評估機制,加快推進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推進閑置土地出清和低效用地再開發。

3.6 園區應積極推行“標準地”供給,確保凈地出讓和拿地即開工,滿足項目落地施工條件。園區新供應工業項目用地中“標準地”不低于80%。

3.7 對于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產業政策等規定條件的園區產業項目用地,可探索采取長期租賃、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工業用地供給方式。

?

4.基礎設施

?

4.1道路交通

4.1.1 園區應建有能滿足入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需的 ,由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構成的道路系統。道路的類型應與城鄉現有道路的類型相協調。

4.1.2 園區應結合地形、用地四周的環境條件和用地規模 ,以及園區主導產業特征,選擇經濟、便捷的道路系統和道路斷面形式,合理確定道路等級。

4.1.3 園區的道路交通應保障人車分流的安全性,適當降低道路設計時速。

4.1.4 園區綠化、路燈、人行道、無障礙設施、消防栓等道路附屬設施設置完備,并與道路同步實施。

4.1.5 根據園區發展情況,配套建設公交調度、停車場站等基礎設施,確保至少覆蓋一條公交線路或定制公交線路,盡可能通達中心城區或主要汽車客運站、高鐵站等交通樞紐。

4.2供排水

4.2.1 園區應建立安全、高效、合理的供水系統,水量、水質、水壓滿足企業工業和生活等用水需要并將中水回用、雨水利用等非常規水利用納入工業園區生產、生態環境用水水資源配置。園區供水系統優先利用城鎮公共供水,不具備城鎮公共供水條件的園區,采用自備水源供水等方式,應做好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其給水水質、水量和水壓等應滿足入駐企業生產工藝的要求和《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的規定。自備水源或非常規水源給水系統嚴禁與公共給水系統連接。

4.2.2 園區給水、節水、排水、防洪設施的建設應遵循統一規劃、配套建設,并與園區道路等其它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

4.2.3 園區應合理劃分污水排放分區,提高污水處理能力 ,進一步完善園區污水管網系統。嚴格實行雨污分流,建設完備的污水收集和雨水排放系統。化工園區應建設初期雨水收集管網和收集池,配套建設工業廢水專管或明管輸送管網系統,實現工業廢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達標排放。

4.2.4 園區應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安裝自動監測設備,并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入園企業向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工業廢水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預處理,達到集中處理設施處理工藝要求后方可排放。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維護運營單位應當保證出水水質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不得排放不達標污水。園區污水處理廠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應符合中省市有關規定。

4.2.5 園區應建設再生水利用設施和管網,擴大再生水使用范圍,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園區市政、綠化、景觀等用水應優先使用再生水。

4.2.6 新建、改建、擴建園區應統籌建設供水、排水、廢水處理及循環利用設施,推動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實現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

4.2.7 園區供排水管道工程建設及驗收應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要求。給排水工程應適當超前,并留有一定的彈性,以適應園區未來發展。

4.3供電

4.3.1 園區應提供能滿足入駐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需要的電力設施。

4.3.2 園區電力設施的建設應符合《城市電力規劃規范》和《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要求。園區應根據產業特點、企業布局,綜合考慮電力負荷、電纜線路長度、電纜損耗、供電穩定性和便捷性等因素,合理確定電源點的布局和數量。園區內架空電力線路應符合相關要求。

4.3.3 園區內配電房應增加對設備狀態、環境變化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的在線監測裝置,以保障配電房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供用電。

4.3.4 園區電力線路原則上應隨道路同步建設,優先采取電纜敷設方式,并建設電纜管廊,接入園區企業內部。電氣建設符合行業標準,滿足企業用電需求。

4.4供熱

4.4.1 園區有供熱需求的應配套建設區域集中供熱設施,自建清潔能源熱源站或接入市政集中供熱管網,保障園區供熱需求。

4.4.2 園區入駐企業能提供余熱的,應按城鎮供熱規劃的統一要求,有條件的可向周邊地區提供工業余熱。

4.4.3 園區集中供熱管網敷設方式應以“直埋”為主,在有條件的地方可考慮采用綜合管廊形式。管網建設應適當考慮今后熱用戶的增加。

4.5燃氣

4.5.1 園區燃氣管道建設應符合《城鎮燃氣設計規范》《城鎮燃氣輸配工程施工及驗收標準》等規定有關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要求。

4.5.2 園區主天然氣管鋪設到企業紅線邊,方便企業接入。氣壓和氣量能夠保障企業生產和生活基本用氣需求,并考慮園區未來發展需要

4.5.3 在有穩定熱、電負荷的園區,鼓勵發展燃氣分布式能源,根據用戶氣量進行燃氣管道設計。

4.6環衛綠化設施

4.6.1 園區應按照產業布局要求,建設合理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場所,并建立完善的固體廢物管理制度。建設符合國家標準的危險廢物貯存設施,對各類危廢的處置實行全過程監管。

4.6.2 園區應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生活垃圾分類轉運站等環衛設施,并按照相應要求進行日常管理,確保工業園區干凈整潔。

4.6.3 園區應按照《陜西省城鎮綠化條例》,做好公園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等綠地建設。園區綠化應采用鄉土植物、適應性強和抗逆性強的植物,減少外來非適生植物,建立長效綠化養護管理體制,保持綠化效果。

4.7消防設施

4.7.1 園區應統一規劃建設消防設施。

4.7.2 園區應根據各自產業特點建設相應的消防設施。

4.7.3 園區內各類建筑的建設應符合現行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

4.8信息化建設

4.8.1 園區應完善通訊設施和管網,實現光纖、寬帶入園入企,園區網絡深度覆蓋。持續推進以5G網絡為基礎的園區感知網絡設施、虛擬專網、邊緣云計算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全面滿足產業發展對網絡時延、可靠性、數據安全與隔離等要求,不斷提升園區整體智能化水平。

4.8.2 園區宜推進實施“互聯網+”行動,建設包含經濟運行監測、能耗監測、安全應急管理、環保監測等功能的智慧園區管理服務平臺。

?

5.公共配套

?

5.1 園區應根據常住人口規模,按照學校選址有關規定,在園區內或周邊區域按標準配套中、小學和幼兒園,滿足園區職工子女就近入學需求。

5.2 園區應根據服務人口,設置相應的醫療衛生機構,為園區職工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

5.3 園區應充分考慮職工對嬰幼兒照護服務的需求,結合園區產業特點和規模,整合改造利用現有公共服務用地配建或利用存量建筑開辦公辦或普惠性托育服務機構。

5.4 園區應健全完善商業、文體、休閑等配套設施,滿足園區企業職工生活需要。

5.5 園區應充分利用周邊城鎮的生活性服務設施,實現產城融合發展。位置偏遠的園區應自行配套多樣化的生活性服務設施。

5.6 園區應采取市場化運營模式,引入檢驗檢測、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法律、知識產權等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構建便民利企的公共服務體系。

5.7 園區應建立用工需求信息平臺,定期組織召開專場招聘會。探索開展與省市職業院校合作辦學,深入推進產教融合。與各大高校建立校園招聘通道,為入園企業提供校園招聘服務。引入專業培訓機構,為企業提供各類人才培訓服務。

5.8 園區應及時向企業推送最新政策、項目申報信息,對企業關注的一些重點、熱點問題,組織相關部門為企業提供政策宣講和咨詢服務。

?

6.生態環保

?

6.1 園區需完成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落實生態保護各項要求,健全完善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置措施。

6.2 園區應建立入園項目評估機制,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規劃環評以及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區域污染物削減等要求,嚴禁列入國家淘汰類、限制類、退出類、禁止類等產業項目建設,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嚴格控制“兩重點一重大”(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和重大危險源)項目入園,確保入園項目符合產業政策導向和要求。

6.3 園區應大力推進造紙、玻璃、陶瓷等行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推動水泥、焦化行業實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加大工業窯爐綜合整治和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工業涂裝企業應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涂料。

6.4 園區應加快循環化改造,提升能源梯級利用、固廢綜合利用、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水平。園區污水收集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逐步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和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

6.5 園區應逐步擴大綠色電力消費。持續完善綠色制造體系,開展節能改造和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建成一批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積極創建國家級、省級節水型園區、生態園區和綠色園區。

?

7.安全生產

?

7.1 園區應配備符合有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要求的應急救援裝備,建立健全園區安全管理應急預警系統,建設集約化可視化安全監管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園區安全生產與應急一體化管理。

7.2 園區應嚴格執行企業安全防護距離相關標準規范要求,合理布置園區企業分區,確定安全容量,實施總量控制,降低區域風險。

7.3 園區應明確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有關工作機構及其職責,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力量建設,按照職責對園區內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狀況進行監督檢查。應制定相應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根據相關規定建立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開展技能訓練和綜合演練,與周邊重點應急救援力量建立應急聯動機制。

7.4 園區應開展園區整體安全風險評估,強化安全生產源頭管控,建立健全以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為重點的園區雙重預防機制,園區內企業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完成率達到100%,有效提升園區本質安全水平。

7.5 化工園區應當根據產業特點、安全風險實際分區實行封閉化管理,制定園區生產安全事故總體應急救援預案及有關專項預案,并與當地政府應急救援預案相銜接。

?

8.運營機制

?

8.1 縣區政府應切實履行園區建設發展主體責任,園區管理機構應切實履行園區規劃建設、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經濟管理職能及其他相關職能。鼓勵園區采取“管委會+公司”模式,有條件的園區可組建集團公司、專業公司,承擔園區開發建設、投融資、招商引資等業務工作。

8.2 鼓勵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依法參與園區的投資建設、招商運營、企業服務等活動。

8.3 鼓勵園區之間、園區與地方政府之間,通過合作共建、委托管理、建設“飛地園區”等模式,開展跨區域合作,明確投資收益和相關經濟指標分享機制,實現科技、人才、資本、項目等資源互通,共享創新平臺、資本平臺、產業平臺、服務平臺,促進協同發展。鼓勵引入社會資本在園區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特色產業園、“區中園”。

8.4 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引進社會資本設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采取市場化運作和專業化管理模式,支持園區科技創新、產業培育等。與金融機構開展戰略合作,制定個性化的產業貸、產業債、信用貸、科創投等多元化金融創新產品和服務。

8.5 按照“園區事、園區辦”原則,有條件的園區在機構限額內依法組建行政審批服務局,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加快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91情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网|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亚洲人JIZZ日本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美妙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在线二产线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下载|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蜜夜内射| 国产亚洲漂亮白嫩美女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 |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一区|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AV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4480yy私人影院亚洲|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日日噜噜噜噜夜夜爽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